在2013年的最后一個交易日里,Facebook以54美元的價格收市,比起上市價格38美元,Facebook的股價上漲了不少,讓Facebook股價遭“腰斬”之類道聽途說加“粘貼”的說辭,相形失色不少。而西方證券市場的另一只明星股票Twitter,在最后一個交易日也達到了63.65美元,比起它的發行價26美元,上漲的幅度更大。有意思的是,這兩只股票的盈利主要都是傳統的廣告,并沒有轉向線上交易,難道是他們并不了解電商的優勢和增長潛力?
其實,不僅僅是Facebook和twitter,對轉型成為電商“不感冒”,似乎在現今世界范圍里,電商就是馬云的淘寶和阿里巴巴的一枝獨秀領域。很多人充滿疑惑,香港有電商,但為何成就不如馬云?西方國家更是電商的發源地,但為什么西方的電商就做不過馬云?難道中國的這個馬云真的有三頭六臂嗎?
非也。
中國的城市化幫了馬云的大忙,中國的城市化成就了中國的電商?,F實就是這樣,每當城市環境出現畸形的時候,市場自然會作出反應,拾遺補缺的行業就會產生,甚至獲得巨大的發展,你抑制了什么,市場就會補充什么,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優勢所在。
中國城市化的現實是,城市商業已經嚴重郊區化,城市規劃的結果,讓中國的城市尤其商業仿佛成為了美國式的商業。在美國要買樣東西,得去郊外的outlet,要去分散于城市郊外的shopping mall。其實在中國現在也是一樣的,大拆大建的結果就是,城市原有的商業體系遭到嚴重破壞,本來城市中存在的多元商業系統,要么被徹底拆掉了,要么因為成本高漲的原因,根本無法立足,剩下的就是所謂的購物中心。人們要買點東西,就需要像在美國一樣,得開車往返一兩個小時,采購生活所必須的東西,而且買到的東西還往往一點特色都沒有,到哪里都差不多。無論是沃爾瑪還是山姆店,或是麥德龍,基本大同小異,這一點以北京最為嚴重,商業郊區化最為徹底。
在臺北,在香港,人們感嘆于分布在大街小巷中仿若迷宮般的商業之活力,品種之多樣,風格之獨特,像這些維系城市商業活力的特點,在中國主要城市已經難以看到了,尤其是在中國規劃新城最多的北方城市,更是如此。很多官員沉迷于SHOPPING MALL的建筑氣勢,現代化的感覺,對搞所謂商業綜合體很滿足。其實,再好、再大的商業綜合體也代替不了城市的街道,再大的綜合體、再好的設計,也比不了幾街的老板們精心設計和貨品的豐富。商業綜合體其實只是依賴少數幾個人來決定貨品的種類,豐富程度差之千里,在城市商業而言,根本代替不了城市街道的價值和作用。
既然在城市看不到商業的豐富,那么人們轉向了網絡里面的花花世界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于是這就為馬云們提供了大好機會。馬云沒有三頭六臂,馬云只是等來了大拆大建的今天,是中國城市的市長們以及規劃局長們造就了馬云。
可能有人會說,那中國除了一、二線城市之外,不是還有更多的小城市嗎?哪里不是還有街道存在嗎?
城市商業是講究體系的,一旦一個國家的商業體系遭到大規模的鏟除,找到豐富的貨品就很困難了。即便中國還有很多的小城市,還有很多的街道,但這些街道除了地方自產商品之外,想要找到更豐富的商品也是非常困難的,只能是向網上發展,求助于網絡世界。此外,還有不少中小城市,也盲目的跟風,搞大拆大建,郊區模仿城市,鄉村模仿城市,到處模仿北京,結果也很糟糕,失去的都是商業的繁榮。
未來對馬云最大的威脅是什么?
基本在中國沒什么威脅,因為城市一旦建成了,除非你再把它炸掉,否則很難恢復到過去、重現過去的商業繁榮。未來的馬云,唯一的競爭對手是美國的社交媒體,因為美國除了少數紐約、波士頓那樣的有年頭的大城市之外,實際也缺乏商業繁榮。一旦美國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等轉向了商業,那可對馬云們造成嚴重威脅。
分析結論:
中國的電商依賴于錯誤的城市發展哲學,在盲目的城市化支持下,得到了千載難逢的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