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化非常之快,每天都有新的機遇。從云計算、大數據,到人工智能,這些新的技術每天都在影響我們,從當下矚目的無人駕駛車,到正在崛起的數控機床產業,無一不是技術的改革品。友嘉身為全球數控機床的領導者,不止要為未來而準備,更是要為數控機床的工業4.0創造一個新的時代、新的環境。
友嘉在臺灣起家,通過連續的收購企業,快速的發展,從小型企業變成世界一流機床企業。日前在CIMT2017上友嘉集團三館齊展,陣容盛大,而此時的友嘉不再單單是產品的展出,更多的是方案的展示和理念的傳遞,在友嘉的新聞發布會上,友嘉實業集團總裁朱志洋對友嘉近期的成果和未來的發展作出了簡要的說明,期間記者也采訪到朱總,對行業的現況和友嘉未來的戰略進行了更詳盡的探討。
記者:友嘉集團旗下有39個品牌,其中有些品牌在收購以前是虧損的,友嘉是如何轉虧損為盈利的?有些進行收購的企業做的并不成功,而友嘉成功把這么多品牌做到資源整合,核心理念是什么?
朱志洋:首先我們收購這么多品牌,不可能一本萬利,會有部分企業虧損,但是大部分企業是盈利的,綜合起來盈利就是一個有效的資源整合。對于各部分企業,我會全權授意給精英團隊去做,我們不管在歐洲、德國、瑞士還是意大利的團隊,都像一家人一樣,要想做有競爭力的企業,要想企業獲得盈利,就要完全的相信團隊,給他們平臺去經營,讓他們做自己的老板。另外,我會對精英團隊有一定的要求,告訴他們方法和重點,并及時找出他們的問題。就像現在收購一家集團動輒上億歐元,在財務和業務上很容易出現問題,我會制定主管監督政策,避免出現疏漏和問題。
記者:在今年兩會上“工匠精神”成為一個熱詞,友嘉有39個品牌,其中不乏有許多百年品牌企業,友嘉在“工匠精神”這一特性上是怎樣去表現的?有哪些案例?
朱志洋:友嘉集團企業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我覺得德國式的“工匠精神”是特別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德國企業以嚴謹著稱,很多企業會專門吸引大學生進行實習,對于將要離開學?;蛘呤莿倓傔M入社會的學生,企業會教他們什么是真正的工作方式。比如:在我們的德國工廠,任何時候都有80個人左右進行實習,然后再挑選一些人員留下,作為我們新的員工。另外有些年輕人實習后會繼續上大學或者做其他工作,但這些經驗對他們來說也是非常有用的,因為不光是對他們技術技能的提升,也是工作方式的提升。所以說德國之所以可以做出讓人敬佩的產品,這些“工匠精神”不可或缺,我相信我們華人的企業融合這些好的精神,再加上我們優秀的特性和環境,會做到更大、更強!
記者: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不斷推進,您認為中國市場最大的變化是什么,對此友嘉做出了哪些計劃和戰略?
朱志洋:《中國制造2025》是我們國家領導人非常注重的一個國家級工程,希望到2025年能夠超越日本,并在2050年超越德國,成為在生產、研發、技術、服務領域領先于世界的國家。首先來講這是非常有挑戰的,因為這么多年來,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的技術基礎,要想超越需要做出非常大的突破;但是另一方面,我個人覺得是非常有可能的,因為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場,中國也從制造大國成為了市場大國,今天的市場就是我們的機會。如今每一個國家都要來追逐中國的市場,也造就了中國的企業和巨大的商機,使得包括日本、德國、美國等很多國家,不得不把產品和技術放到中國來。
友嘉集團身為中國的一份子,也一直在努力創造和改變以往中國被冠以“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觀念。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以及國家在企業研發、轉型、開拓市場過程中的各種投入,我認為達到《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是非常有希望的。就我們友嘉來講,我們發源于臺灣,在數控機床領域里面只有不到30年的歷史,而臺灣的龍頭企業大部分都有50年、60年的歷史。友嘉從29年前臺灣數控機床最小的企業,用了10年成為臺灣第一大數控機床,又用了5年時間成為全球前10大機床企業,我們一直沒有停止,現在依然保持每年都收購10家知名企業的發展速度。作為是國家企業的一員,友嘉有很多企業落地在國內,協助國家數控機床產業的發展,把高端產品落地再生根發展,為《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實現不斷奮進。
記者:雖然2017年的機床形式趨于回暖,但是普遍認為壓力還是很大,您對此怎么看?
朱志洋:數控機床在這幾個月的發展出乎大家的意料,有點像2011年井噴式的增長,我個人覺得這不是特別樂觀的現象。因為突然間快速的增長相對會帶來很多的問題:第一,是原材料的供應不足,包括鑄件、零部件等;第二,產能的大幅度提高,使企業無法滿足訂單的需求,使得相對價格上漲,對市場和消費者不是很有利;另外,目前國內高端的技術人才還存在供應不足的現象。此次,在與其他企業交流中發現,不管是大陸的企業、臺資的企業,還是國外的企業,都有個共同現象:接單情況都非常好,但是空有訂單,沒有辦法滿足這個市場。景氣突然上升,大家措手不及,最怕的就是市場回落,因為當今市場變化非常迅速,雖然目前景氣看起來不錯,但不知道能維持多久,所以企業在看好前景的同時一定要穩扎穩打。
記者:“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為我們中國的企業提供了很多發展機遇,其中對友嘉來說有哪些有利條件?友嘉在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方面有哪些舉措?
朱志洋:“一帶一路”不僅是我們中國,更是涵蓋多個國家的重要工程。“一帶一路”帶給很多企業商機,包括當地的企業以及很多國家的中大型企業。國家在技術、硬件建設方面已經投入很深,尤其是配合亞投行的成立,友嘉在今年把土耳其、俄羅斯企業網建立起來,也是希望能夠借這個機會得到更多商機。不止是友嘉,“一帶一路”戰略對于任何國內企業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機會,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機遇。
記者:友嘉去年收購了三家意大利磨床領域的企業,能否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些企業和產品的情況?
朱志洋:去年,我們通過努力非常成功的收購了意大利三家非常有名的磨床企業,這三家磨床企業主要是針對內圓、外圓和一些復雜零部件、汽車零部件工程加工的產品,部分企業在20多年錢已經進入中國市場,現在在北京有一個分部,提供技術支持、售后,以及銷售業務。
記者:眾所周知友嘉可以為機床行業提供全套的解決方案,友嘉是如何順應市場的改變,提供完整配套的解決方案的?
朱志洋:首先,汽車市場是我們的主要用戶群體。我們借助于機床優勢和產品范圍,可以為汽車的主要用戶提供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F在,一些大的汽車用戶在改變他們的布局,原來在內部制造的很多產品,慢慢的轉移到一級供應商和二級供應商,我們非常注重這些轉換的趨勢,根據用戶的需求給出一個最佳的方案,最佳的方案核心便是給出最好性能的產品和最低的成本要求。
另外,電動汽車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我們非常重視市場變化,通過對市場的分析認為:電動汽車對傳統的引擎在短時間內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但電動汽車本身的發展會帶來新的加工要求。因為電動汽車除了發動機以外還有傳動部分的原件,所以我們的產品范圍覆蓋到引擎加工和汽車傳動部件的加工,后者也是我們下一步密切重視和發揮技術優勢的方面。
朱總還談到友嘉的理念,講了三點。第一,未來的友嘉不只是賣機床,還要提供一個整套的解決方案交給不同的客戶,包括汽車、航天、軌道交通;第二,運用大數據的分析,更進一步的整合中國大陸、臺灣以及海外企業的優勢;第三,友嘉的工業4.0理念不只是集中在數控機床本身,而是以數控機床為中心的智能制造,直至整個智能工廠。
另外,友嘉提出了“萬機聯盟”的方案,讓不同的數控機床講一個共同的話:“德國工業4.0標準化”。因為現在客戶要的不僅是機床,而是智能的生產線,最終所有的機器和環境都要物聯網化,這就要求未來的發展需求是整個工廠規劃、設計的解決方案。
工業物聯網是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的核心特點,友嘉是全世界第一個用VR、AR和代碼用在數控機床跟智能制造的企業,友嘉未來要建立的便是一個全球的生態體系,現在有15個重要品牌都是將友嘉當成全世界數控機床領域最重要且唯一的合作伙伴,包括華為、西門子、發那科、庫卡等。工業4.0在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友嘉會在現有解決方案的基礎之上,跟全世界工業4.0的合作伙伴建立更加完善的工業物聯網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