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group id="utkyy"><em id="utkyy"><del id="utkyy"></del></em></optgroup>
  • <acronym id="utkyy"></acronym>

    機床網
    臺灣:扭曲的經濟現象背后的真相
    2024-02-18 10:42:58

    最近,t灣民進dang又嗨了。

    先是贏了選舉,然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臺灣的GDP再創新高,達7800億美元。

    這樣算下來,臺灣的人均GDP將接近3.4萬美元,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中國人均GDP排名第一的省份。

    民進黨把這個數據,作為自己“拼經濟”施政方針的最大政績,開始大吹特吹,以此來凸顯自己執政的合理性。

    但是這個數據,臺灣老百姓卻不買賬。

    臺灣最近有個街訪叫“蔡英文自豪人均GDP超過3萬美元,你信嗎?”,結果臺灣民眾都不約而同的將貼紙,貼在不相信一欄上。


    為啥?

    因為臺灣老百姓覺得,自己的實際生活水平,和如此高的人均GDP數字,根本不相符。

    甚至臺灣以近大陸3倍的人均GDP,在消費品銷售中的表現和大陸竟然接近1:1,甚至連1:1都不到!

    這可不是貓哥瞎說的,我們做個比較就能看得出來。

    你看,臺灣的人口是大陸的60分之一,那么,如果大陸的消費品數量對比臺灣的倍數是60,也就說明臺灣人均GDP3.4萬美元之下的消費能力,和大陸人均GDP1.27萬美元的消費能力是一樣的。

    如果倍數大于60,那就說明臺灣老百姓的消費能力,甚至不如大陸。

    下面對比一下一些消費品的銷售量。

    洗衣機,大陸4414萬臺,臺灣60萬臺,大陸是臺灣的74倍。

    新車,大陸2900萬輛,臺灣42萬輛,大陸是臺灣的69倍。

    空調,大陸8400萬臺,臺灣100萬臺,大陸是臺灣的84倍。

    冰箱,大陸3300萬臺,臺灣50萬臺,大陸是臺灣的66倍。


    貓哥也就奇怪了,如果說臺灣地方小,臺灣人不愛開車所以汽車銷量少,大家可以理解。

    但臺灣作為一個接近熱帶的島嶼,夏天高溫,再加上鐵皮屋很多,按說應該對空調啊,冰箱啊之類的降溫設備需求更多吧?

    但是沒想到,大陸的人均空調銷量,是臺灣的1.4倍!

    這個數字本來應該是臺灣人均是大陸的三倍好么?你那大陸3倍的人均GDP都用到哪去了?

    更離譜的是,明明人均GDP是大陸的3倍,但臺灣的可支配收入呢?只有大陸城鎮的2倍。

    這說明啥?難道說明大陸城鎮人口的工資太高了么?

    還是說,臺灣老百姓可以用來真正消費的收入,只有人均GDP水平的三分之一?

    要不然,根本沒法解釋臺灣人均GDP與人均可支配收入都遠遠高于大陸的情況,在比較重要的人均大宗產品消費卻落后于大陸。

    這種奇怪的現象,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1 臺灣對大陸商品的歧視性貿易壁壘

    我們都記得,前兩年不少人在抖音上吐槽臺灣核酸太貴,檢測一次竟然要7000新臺幣!

    7000新臺幣是多少錢呢?1500元人民幣左右。


    大陸是多少錢呢?

    前期貴一些,要100多元,到后來產量上來之后,大陸的核酸做一次只需要幾塊錢。

    價格相差幾百倍!這太魔幻了。

    為啥會如此?

    因為臺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并不能生產核酸,只能進口。

    那為啥不進口便宜的大陸核酸呢?

    這就要從臺灣對大陸實施的各種歧視性貿易壁壘說起了。

    我們都知道,大陸和臺灣有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是2010年簽的。

    這份協議雖然被很多人詬病為“惠臺”協議,但的確有當時的歷史背景。


    那時候馬英九剛剛勝選不久,大陸可能出于希望靠密切經貿往來借此拉近兩岸人心的考慮,簽署了這一份對臺灣十分有利的協議。

    臺灣不僅獲得了大部分類別的大陸市場,而且還能享受到關稅減免。

    本來,臺灣應該感激涕零,但是民進黨當局,卻一直視ECFA為寇仇。

    明明自己占了便宜獲得了大陸市場,卻還要設置重重障礙,限制大陸的830多項農業產品和1400多項工業產品進入臺灣。

    更多的商品,就算能進入臺灣,也被臺灣征收高額關稅才放行。

    通過關稅來保護內部產業,其實不算什么,但問題是,臺灣這限制范圍,竟然到了荒誕到沒有任何道理的地步!

    比如,2021年臺灣面臨了雞蛋荒,而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雞蛋生產基地,按道理來說,直接從大陸買就行。


    但是臺灣呢?

    寧可萬里迢迢從巴西進口雞蛋,也不從大陸進口雞蛋。

    這運費可就海了去了,雞蛋空運到臺灣,差不多要7塊錢一個!


    大陸呢?差不多6塊錢一斤!

    更可笑的是,很多本來就是單純的商品,竟然也被民進黨當局“政治化”了。

    比如好歡螺的螺螄粉有個文案,叫“你是中國人、我也是中國人,四舍五入一下,你就是我的人”。

    本來這就是個土味情話宣傳廣告,大陸人吃的螺螄粉也印著這個,也不覺得有什么特別。

    但這句話卻讓心虛的臺灣當局神經過敏了,說這是“統戰工具”,禁了好歡螺的螺螄粉在臺灣的銷售。

    可能還覺得不解氣,連魔芋爽、麻辣花生等零食也都禁了。

    除此之外,臺灣還禁止使用淘寶、愛奇藝、百度、微信等大陸應用,禁止華為、聯想、中興、小米等大陸品牌手機,還有交通、醫療、能源等領域也禁止大陸進入。

    其實,這只是臺灣對大陸貿易壁壘的冰山一角。

    臺灣對大陸共有5000類商品進行了限制,導致本來物美價廉的大陸商品,根本進不去臺灣市場。


    現在知道為啥臺灣人要花1500元人民幣做個核酸了吧?

    因為民進黨放著物美價廉的大陸核酸,就是不買!

    這種人為干涉商品流動的行為,雖然讓民進黨當局心安了不少,但臺灣老百姓可就慘了。

    為啥?

    因為大陸是世界第一大商品輸出國,而臺灣偏偏不在大陸買物美價廉的商品,那就只能從其他國家進口價格更高的了。

    傳導到老百姓身上,就要花更多的錢,買到質量更差的產品。

    以主要消費品汽車為例。

    大家都記得大陸市場曾經有一款鈴木雨燕,現在在大陸已經沒人買了,就算退市之前,也就七八萬塊錢。

    但是你能想到,這車現在在臺灣還在賣?

    而且價格要67萬新臺幣(15萬人民幣)起!

    其他車也差不多,寶馬1系,大陸20萬,臺灣呢?賣167萬新臺幣(37萬人民幣)起。

    尼桑Kicks勁客,臺灣售價85萬新臺幣起(19.5萬起),大陸售價10萬人民幣。

    英菲尼迪QX50,臺灣42萬,大陸24萬。

    就連特斯拉Model Y,大陸也就27萬起,而臺灣呢?237.9萬新臺幣起,約54.7萬人民幣!


    甚至有腦袋靈活的臺灣廠商,把大陸的上汽名爵12萬買了,然后拆散了以零部件名義運到臺灣,組裝一下,就能賣21萬!

    這錢也太好賺了!

    此外還有空調,稍微上點歲數的應該都記得大陸在90年代流行過一段窗式空調。

    這種空調噪音大、耗電多,所以很快被分體式空調所淘汰了。

    但你敢相信,現在臺灣70%的空調仍然是窗式空調!

    為啥?是因為臺灣人不怕噪音么?

    并不是,只是因為分體式空調太貴了。


    在大陸,一個一匹的空調也就兩千塊錢,哪怕是大牌子的也就3000。

    但是臺灣呢?分體式空調隨隨便便都要5000-8000人民幣!

    冰箱也差不多,臺灣的冰箱市場是日本的索尼、東芝、夏普和韓國三星、LG的天下。

    基本上任何一個同級別冰箱,價格都是大陸的2倍以上。

    現在知道為啥臺灣人消費水平和人均GDP不相匹配了吧?

    就是因為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刻意對大陸產品關閉大門,導致其他國家的商品有恃無恐大幅度提高在臺灣的銷售價格。

    結果臺灣人因為這些無厘頭的政治因素,成為了冤大頭。

    這些大項商品的價格貴了,肯定會抑制消費。

    臺灣人要么不買,要么買更便宜但更落后的淘汰產品,這也是臺灣的大宗商品消費遠遠低于大陸的原因。


    2 臺灣城市建設與房地產發展停滯

    去過臺灣旅游的人,很多人都可能大失所望過。

    臺灣的街巷不僅破爛,城建也是破爛狹窄不說。

    地鐵燈光昏暗,公廁極少而且骯臟不堪,滿街都是小摩托亂跑。

    這還是臺北,其他城市更差臺北一檔至幾檔。

    很多人評論,臺灣現在的城建水平,連大陸四線縣城都不如。


    不信你可以去登上臺灣人引以為傲的101大樓去看看,距離大樓500米的地方,都是一片破爛舊街巷。

    很多人奇怪了,為啥臺灣的城建水平,和其人均GDP收入完全不匹配呢?

    原因很簡單,臺灣的房地產業早就停滯了。

    臺灣經濟的騰飛,起源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

    當時的臺灣利用勞動力豐富廉價、航運便利等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的產業。

    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臺灣省GDP年均增長8.8%,經濟規模增長近27倍,居“亞洲四小龍”之首,而且傲視大陸。

    經濟的騰飛,帶來了臺灣的城市化進程。

    1950年臺灣城市化率僅為24.07%,但至1970年這一比重大幅上升到55.5%。

    1980年臺灣城市人口比重更是突破60%,達到66.3%,1990年則創下新高,達到74.4%。

    從1950至1990年,短短40年間,臺灣城市人口增加了50個百分點。

    但是進入21世紀之后,臺灣經濟發展開始大幅度放緩。

    到了2015年,臺灣GDP只增長了0.8%,而同期的韓國是2.8%,新加坡2.2%,香港2.4%。

    從此,臺灣經濟一直在“四小龍”中墊底。

    隨著經濟發展的停滯,臺灣的城市化進程也進入了一個停滯期。

    基建長期得不到更新,大量房屋已經年久失修,政府又無力推動棚改。

    所以臺灣的城市建筑大部分都已經老舊,看起來破破爛爛,像大陸的縣城一樣,遇上地震就倒。


    有人可能覺得,政府沒錢了,為什么不讓房地產商投資搞城建呢?

    從大陸的經驗來看,相當一部分城建就是房地產商拿出的錢做的樓盤配套工程。

    理論上沒問題,但執行層說不通,因為臺灣征地成本太高。

    城建的核心是土地,而臺灣的土地是私有的,而且臺灣的“都市計劃容積移轉辦法”大大提高了拆遷成本。

    要拆遷民眾的房屋,除了地價補償、房屋補償和容積率補償,房地產商往往知難而退。

    所以臺灣現在的情況是大基建時代過去了,新的房地產業受限于各種條件又沒發展起來,房地產商自然也就沒錢搞城建了。

    但問題在于,大宗工業產品消費與住房更新換代關聯性很大,臺灣城市建設與房地產發展停滯,這直接影響了大宗產品的消費。

    你看看大陸過去十幾年的大宗產品消費為什么暴漲?

    不就是因為大陸城市建設發展迅猛,住房換代極快,自有房率超過90%,制造了大量的冰箱彩電洗衣機需求,這才極大刺激了大宗產品消費么?

    臺灣老百姓住的房子幾十年不變,又怎么會去主動做冰箱彩電洗衣機之類的大宗產品消費呢?


    3 臺灣GDP造假

    我們都知道,民進黨最核心的目標,就是保持自己的統治、抗拒統一。

    這一任務,壓倒了其他所有的戰略目標。

    我們看到的包括進口美國武器,跪舔西方,強調西方價值觀等等,都是為這個目標而服務的。

    但這個目標也有一個bug,人心。

    人,總是向往好的地方,摒棄差的地方。

    可是隨著大陸發展越來越快,和臺灣差距拉開的越來越大,民進黨當局做夢都在焦慮。

    大陸發達之后臺灣人心向大陸咋辦?就像現在的潤人心向美國一樣。

    為了杜絕這一事情發生,臺灣就開始騷操作了:

    既然發展速度比不上大陸,那通過GDP造假,一樣可以讓臺灣的人均GDP是大陸的幾倍。

    這樣臺灣人一比較,就不會再心向大陸了!

    于是,臺灣的人均GDP就像吹氣球一樣起來了。

    不過這種方式,忽悠一下一般的老百姓還可以,遇上明眼人,分分鐘被拆穿。

    造假證據一:只見GDP漲,不見財政收入漲。

    GDP和財政收入都是能夠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狀況的指標。

    影響財政收入增長的因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經濟的整體發展態勢,即GDP的增長。

    所以財政收入和GDP的關系是成正比的關系,一般來說,經濟不錯的國家,財政收入能占GDP的30%以上。

    我們可以看一組數字。

    2021年美國財政收入GDP占比31.7%;

    2021年中國財政收入GDP占比是32.68%;

    就連越南,財政收入也占到GDP的25%。

    可是臺灣省呢?

    GDP23萬億新臺幣,財政收入2.4萬億新臺幣,也就10%左右。

    顯然,臺灣的GDP造假了。


    我們可以拿臺灣和浙江對比一下。

    2021年,浙江GDP達7.35萬億,臺灣省GDP相當于4.98萬億人民幣。

    浙江省財政總收入1.45萬億元,而臺灣省財政收入相當于0.49萬億人民幣。

    也就是說,浙江省GDP只有臺灣的1.5倍,但財政收入是臺灣省的3倍。

    別忘了,浙江的稅收不僅自家用,還要上繳做轉移支付呢!

    有人就奇怪了,難道是因為臺灣的稅收很低嗎?

    并不是,臺灣現在各級政府財政壓力非常大,臺灣當局要是能夠收得上稅,怎么可能不多收點?

    最根本原因,就是臺灣的GDP本身就是假的,實際GDP并沒有統計數字上那么高。

    要是政府按照那個數字來收稅,臺灣的老百姓就要造反了。

    那臺灣的GDP是咋造假的呢?這主要起源于陳水扁時代。

    當年陳水扁將現金制統計法修改成IMF全責法,只對企業的企業賬進行確認,不管企業在哪。


    也就是說,在大陸臺商企業賬上發動資金變動,臺灣省政府也要將結果統計進來。

    這樣一來,臺灣把臺商企業在大陸創造的價值,也統計進入了自己的GDP當中。

    例如郭臺銘的富士康在大陸投資的工廠,營業收入都會被臺灣當局算進臺灣的GDP里面去。

    因為臺灣海外生產的比例達到了約50%,也就是說臺灣GDP里面大概有三分之一是海外創造的。

    部分GDP只肥了很多有錢人,除了能拉高人均GDP之外,又有什么意義呢?

    畢竟,你沒法對海外生產征稅,也沒法讓海外生產創造出的利潤,反哺臺灣老百姓??!

    證據之二,只見GDP漲,不見工資漲。

    過去20年,大陸人對經濟發展感受最直接的,就是工資翻了幾倍,這就是大陸GDP增長帶來的副產品。

    但是臺灣呢?臺灣網上有個專有名詞“2萬青年”。

    意思是臺灣大學畢業生的初始工資,是2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5000左右。

    這個數字看起來不算少,但問題在于,20年前,臺灣大學畢業生的工資,也是2萬!

    也就是說,臺灣的工資水平,停滯了20年!


    為啥會如此?

    原因很簡單,臺灣現有產業受限于島內市場規模,只能勉強維持。

    在低利潤的困境下,也不易為員工加薪,薪資不就停滯了?

    臺灣的GDP現在全靠電子產業在強撐。

    但電子產業鏈條短,受惠于電子產業的人口少,電子產業成了少數巨富的游戲,根本無法形成拉動效應。

    而且臺積電看似能賺很多錢,但大部分都是給外國人賺的。

    目前臺積電前十大股東中半數以上是外國機構和外國個人,累計持股占比高達79.67%。

    也就是說,臺灣電子產業就算再賺錢,大頭都去了美國,也無法以薪水的方式,帶動底層人民富裕。

    證據之三,人口外逃。

    正常情況下,一般都是人均GDP較低地區人口向人均GDP較高地區流動。

    比如日本、新加坡、還有香港地區,都有大量大陸人去那邊打工掙錢。

    畢竟那邊人均收入高一些,辛苦打一年工,相當于在國內工作幾年。

    但是臺灣不一樣,基本沒啥大陸人去打工,相反,臺灣有個奇怪的經濟現象:“人往低處走的”。

    簡單來說,就是臺灣人紛紛跑到大陸來打工。

    這里說的臺灣打工人,可不是來大陸投資經商的臺商和臺企派駐大陸的臺干,而是“臺勞”。

    也就是自己跑到大陸工作的臺灣人。

    目前,約200萬臺灣人在海外打工,占臺灣總人口約1/10(占勞動力人口比重更高),其中大部分是在大陸。

    那為啥人均GDP3.4萬美元的臺灣人,要跑到人均GDP1.3萬美元的大陸來打工呢?

    這說不通??!


    原因1,還是GDP造假。

    臺灣雖然人均GDP高,但去掉前面注入的水分,是遠遠低于大陸的一線城市的。

    像上海,已經達到了人均GDP2.5萬美元,在上海工作,臺灣人就能拿到比臺灣更高的收入。

    以臺勞為例。

    臺勞基本上有兩種,一種是被大陸公司挖過來的高技術人才。

    我們都知道,獵頭公司一挖人,薪水起碼都是成倍翻的。

    另一種就是普通的“臺生”,也就是臺灣的大學畢業生。

    他們看到大陸給出的高薪,往往傾向于前往大陸尋找機會。


    原因2,大陸生活水平高。

    在大陸工作的臺灣人中,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服務業人員。

    比如來大陸開奶茶店、咖啡店、洗衣房以及做教育培訓和藝術指導的臺灣人。

    這一類人在大陸的工資,可能和臺灣差不多,但是他們的生活水平卻明顯高于在臺灣。

    為啥?

    因為臺灣生活成本高。

    有記者做過調查,臺灣便利店一瓶普通的500ml純凈水一般是20新臺幣(人民幣近5塊錢),500ml的飲料多是29新臺幣(人民幣近7塊錢),盒裝的方便面好一些的50多新臺幣(人民幣11.4元)。

    至于島內民眾常吃的茶葉蛋一顆是12新臺幣。

    但由于島內缺蛋,12新臺幣的普通茶葉蛋往往買不到,只能買號稱有品牌的“高檔”茶葉蛋。

    一顆補貼之后也要18新臺幣(人民幣4塊錢),消費者紛紛抱怨變相漲價。

    你看,這哪里是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分明是臺灣人吃不起嘛。

    再來看看交通出行。

    臺灣打的不便宜,臺北起步價1.25公里也得70新臺幣(人民幣16塊錢)。

    若是在東部、外島等地廣人稀的地方,最高可達100新臺幣(人民幣23塊)。

    至于市內公共交通,公交車起步價15新臺幣(人民幣3.5元)、地鐵則是20新臺幣起步。

    至于高鐵就更不用說了,臺北高雄之間的距離稍遠于福州廈門之間的路程,但價格卻是后者的近4倍。

    這樣一算,臺灣生活成本大概是大陸的2-3倍。

    那么臺灣人平均月薪的27470新臺幣(約合6320元人民幣),放到大陸,實際購買力也就不到3000塊錢。

    所以,很多臺灣服務業人員,哪怕到大陸掙和臺灣一樣的工資,也能享受到遠超臺灣水平的生活了,肯定愿意待大陸不回去了。


    原因3,產業和就業問題。

    臺灣的崛起,起源于60年代勞動密集型產業和80年代電子產業的轉移。

    但是,現在這兩種產業都無法支撐起臺灣就業了。

    目前,臺灣曾經引以為傲的紡織品、塑料制品、橡膠制品產業已經徹底被大陸所碾壓,基本上半死不活了。

    就算臺積電堅持把最核心的加工業務放在臺灣,但又能吸納多少勞動力?

    更何況臺灣又沒趕上互聯網經濟的東風,新興產業的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和人工智能技術,在臺灣幾乎很難看到。

    就連娛樂業,臺灣的市場也沒落了。

    你看每年大陸國慶節的時候,都有大量臺灣藝人通過微博發聲、在央視晚會獻唱等形式為祖國慶生。

    等到臺灣的“雙十節”的時候,這些藝人都噤聲了,惹得綠媒氣急敗壞。

    顯然,這些臺灣藝人知道臺灣娛樂業已經沒啥機會了,只能靠大陸市場吃飯了。

    現在知道為啥馬英九一個勁地推自由行,一個勁地要把水果賣到大陸,一個勁地推服貿協議了吧?

    不就是想借大陸的東風,創造一些就業崗位么?

    馬英九推動的兩岸服貿協議通俗地來說,是一份相互開放服務業市場的協議。

    兩岸市場開放包括商業、通訊、建筑、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游、金融等眾多服務行業,臺灣人可以到大陸就業。

    可是結果呢?

    民進黨編造了“大陸勞工來臺搶飯碗,影響臺灣500萬就業人口”“簽署協議將導致美容、出版、旅游等行業出現倒閉潮”、“大陸國有銀行將攻陷臺灣金融業”等謊言,煽動臺灣年輕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太陽花”反服貿運動。

    最終馬英九黯然下臺,直接搞的臺灣政界不敢再提服貿協議了。

    那還能咋辦?

    求仁得仁唄!

    臺灣老百姓只能看著就業崗位越來越少,最后不得不來大陸打工了。

    所以,GDP造假導致臺灣人享受不到和人均GDP相應的工資,商品價格原因導致收入水平在臺灣地區實際購買力遠遠低于大陸。

    臺灣內部又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這就是臺灣人用腳投票,近1/10人選擇跑到大陸工作與生活的根本原因。


    4 臺灣的未來

    看到臺灣的真實情況,我們其實已經能做出一個判斷,就算臺灣再粉飾自己的GDP數字,但臺灣的未來已經沒有了。

    更令人唏噓的是,這樣一條不歸路,竟然是臺灣自己選的。

    最近很多年,大陸民間為了窮臺還是惠臺政策爭論不休,甚至對各種“惠臺”的政策嗤之以鼻。

    但是吧,其實也不用我們爭論。

    雖然在過去大部分時間大陸一直執行惠臺政策,包括單方面向臺灣開放市場、為臺灣產品提供關稅優惠、組織大陸廠商赴臺采購、每年為臺灣提供1000億美元貿易順差等等。

    但是由于臺灣民進黨當局一味執行對大陸關閉市場等反經濟規律政策,就相當于讓臺灣自己選擇了一條“窮臺”之路。

    正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

    雖然臺灣經濟數據看起來很光鮮,但是卻擋不住10%臺灣人選擇用腳投票。

    就算臺灣抱著臺積電這個王牌茍延殘喘,拉高GDP,其實好日子也過不太久了。

    根據臺積電公布的數據來看,其2023年12月的營收為1763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407.25億元,同比下跌8.4%,環比下跌14.1%。

    2023年總體的營收達到了21617.4億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4993.62億元,同比下跌為4.5%。

    更不要說美國正在逼著逼臺積電在美國投資400億美元設5nm和3nm生產線。

    目的就是想把高端芯片制造業引回美國,借此來實現控制全球芯片供應鏈的目的。

    到那個時候,美資控股的臺積電走了,臺灣怎么辦?

    所以,臺灣如果再不改變兩岸政策,只會讓人均GDP和實際生活水平的落差越來越大,讓更多的臺灣老百姓看到臺灣的黯淡前景,讓臺灣越來越窮。

    所以大陸目前最應該做的就是加速推動這個趨勢,將臺灣更多人口吸引到大陸,推動臺灣人口空心化。


    比如去年中央發布文件,支持福建探索建設兩岸融合示范區就是最好的策略。

    這個融合發展示范區的關鍵內容,就是臺灣居民來大陸享受同等國民待遇(身份證、入學、落戶),取消臺胞在大陸暫住登記,臺胞在大陸落戶實現愿落盡落,鼓勵臺胞在大陸購房置業等等。

    看見沒?

    雖然臺灣省還沒統一,但我先把臺灣人統一了。

    注意,這個示范區是有示范效應的,所以一定會給臺灣人一些辦理落戶的便利條件。

    雖然享受不了超國民待遇,但能平等對待,讓臺灣人可以無障礙享受辦銀行卡啊,辦支付寶啊,駕照啊等等便利。

    這么做,有兩大好處。

    第一好處就是給臺灣底層民眾一個出路。

    在臺灣有一個群體叫“外省人”,也就是祖輩是從大陸去臺灣的。

    本來還能在臺灣享受到一視同仁,但民進黨上臺后,不論是政界還是商界,開始大力使用本省人。

    外省人面臨各種透明天花板,這就導致外省人群體的整體生活狀況,要低于本省人。

    當年抗日的時候有句話,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

    當被歧視和被傷害的外省人,看到對面福建開了一個不歧視、不傷害,平等對待自己的示范區之后,會如何選擇?

    自然是心向往之。

    更何況,那邊工資不差,生活成本更低,幸福感更高,為啥不去呢?

    時間長了,就能把大量臺灣人口吸引到大陸來。

    第二好處就是甄別臺獨分子。

    示范區建立以后,未來那些臺胞會來?

    臺獨肯定不會來,不認同大陸的也不會來。

    也就是說,未來會來這個示范區的是這樣一批人,認同大陸的,反對臺獨的。

    這樣一來,就相當于把臺獨分子給甄別出來了。

    兩岸統一一旦動手,有一個比較大的麻煩就是擔心臺軍效仿烏克蘭軍隊,軍隊主力撤入城市,用居民當盾牌。

    特別是用支持兩岸統一的統派居民當盾牌,這很可能就是對岸既定的戰術。

    可是大陸的示范區把這些統派都吸引走了,臺軍拿誰來當盾牌?

    拿支持臺獨的民眾當盾牌么?

    過去我們明確提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你既然都不承認是中國人了,那我打你沒毛病了吧?

    所以,對待臺灣問題,我們不用著急,也不用跟著美國的節奏走。

    否則只會像俄烏戰爭一樣,在美國選的時機、美國選的地點打一場戰爭,進而隨了美國的心意。

    只要我們按照既定路線走下去,推動窮臺+人口空心化。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臺灣回歸大陸就是一種必然。

    畢竟,航母只能教育肉體,只有切身經濟利益,才能教育人心。


    作者:花貓哥哥

    轉載請標注來源158機床網
    • SWH202兩相細分混合式步進電機驅動器  SWH202驅動器用于驅動兩相混合式步進電機,最大靜轉矩為40NM。驅動器采用H橋恒流控制。運行平穩,可靠性高,并具有較高的啟動和加速性能。      H橋雙極恒流相流驅動,最大輸出驅動電流7A,輸出電流方便可調,最大細分的三種運行模式可選。輸入信號TTL兼容,輸入、輸出信號光電隔離。提供節能的自動半電流鎖定功能、脫機(FREE)保持功能、斷電保護功能、過流保護及欠壓保護。
    • 開關元器件 開關無器件系列
    • 焊接平臺 焊接平臺也稱焊接工作臺、焊接工作平臺,焊接平臺是用來進行工件的焊接工藝,上面沒有孔,工作面為平面或T型槽。
    • MROWA(默露華)定位夾具手動座 MROWA快速定位夾具享有專利的工裝定位元件將柔性和剛性完美結合,可與現在熱賣的EROWA和其他品牌銅工座共用,保證工件工裝的重復定位精度為2um,從根本上控制累積誤差,同時大幅降低機床設備停機時間,使機床設備利用率達到最高點。此定位夾具是減少校表與分中時間、節省時間和提高速度、提高生產力的定位夾具系統。 MROWA精密定位夾持系統的優點: 1.簡單易用、方便快捷; 2.重復定位精度在0.002MM; 3.可在機外檢測,節省大量時間; 4.定位精度由夾具保證,避免人為失誤; 5.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產品質量,節約成本,提高生產力; 6.電極可隨時下機檢測、修改,二次上機不影響精度; 7.統一的標準化機械接口,各工序間的切換更流暢,準確率更高,是現代化生產加工必不可少的夾持系統。
    • 數控針閥體球頭全自動磨床J4K071 數控針閥體球頭全自動磨床J4K071是磨削中、小型內燃機、發動機針閥體外圓的高效全自動磨床。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秋霞|一本大道无码日韩|亚洲欧美精品水蜜桃|国产精品区一区第一页

    <optgroup id="utkyy"><em id="utkyy"><del id="utkyy"></del></em></optgroup>
  • <acronym id="utkyy"></acronym>